《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质朴也是一种美丽》教职工自主学习材料
上海市嘉定区南苑小学  发布时间:2018-03-27 11:09  点击量:0
 

XLRDDM[QY@H10JVEF_FG7W3.png

在上海1000多所小学中,一师附小很出名,可谓是名校中的名校。何以见得,理由有三。其一,学校创始人是陈鹤琴,之后的校长是刘佛年。两位著名教育家、大师级人物跻身于一所学校,非同寻常,绝非一般。其二,上海的一些教育改革项目,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定要挂上号的,比如,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还有顾泠沅的青浦实验,等等。这些项目,是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标尺,也是上海教育界的骄傲。其三,学校底蕴深厚,又一直是改革的弄潮儿。它获得的荣誉,实在太多,如全国文明学校、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首批科研示范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体育工作示范学校……要把这么多荣誉集于一身,也不容易。前段时间还发生一件趣事:2017年7月,开展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评比,给上海的名额是:大学两所、中学两所、小学一所。参加小学组竞选的八所,全都大名鼎鼎。最终是一师附小夺魁。据说,一师附小几代校长都是特级校长,它在全国宣传、辐射“愉快教育”的影响力强,是胜出的主要原因。

在一师附小73年的历史上,鲁慧茹是第六任校长。她的简历,简而又简: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入第四师范学校的首届学生,1980年1月进入一师附小。她从语文教师、班主任做起,1994年担任学校副教导主任,1996年评上特级教师,2001年担任一师附小校长,2009年评为特级校长,201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喜欢笔耕,参与不少课题,其中“愉快教育理念下学生自主课程的创新”获首届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为了学生的愉快学习,变革课堂教学”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鲁慧茹给人的印象:中等身个,沉静、儒雅、谦和、大气。眉宇间透着深遂与执著。多年前,我在一些场合与她共同参加座谈,我发现,她总是静静地坐着倾听,偶尔为别人发言的幽默会心微笑。她实在不多话。学校老师评价她:校长为人低调、务实。有理想、有想法、包容人。她高雅不失平易,自信中又见宽容。她实在是一位质朴的人。当然,质朴也是一种美丽。

她的前任宋珠凤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小鲁是幸运的,若没有倪谷音倡导的‘愉快教育’,就不会有今天的附小,若没有她的认真投入,也不会有今天的小鲁。”此话极中肯,鲁慧茹的命运,确实紧紧地与愉快教育联系在一起,她是愉快教育全部历史的见证者,也为这项改革与研究,整整坚守了37年。她虔诚地守护着心灵中那一块崇高的精神园地。

本文,将追寻鲁慧茹在一师附小渡过的近40年岁月,特别是探讨与记录担任校长的18年间,她如何坚守“愉快教育”的理念、信仰与实践,并不断拓展、创新。

愉快教育的历史传承

我是九点多钟到的一师附小。鲁慧茹泡茶、寒暄了几句。因为与她很熟,交谈起来就变得无拘无束。

我开门见山问:“仔细研究了你给我的材料,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问题,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与倪谷音提出的‘愉快教育’,两者之间是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能讲讲吗?”

慧茹笑了,说:“陈鹤琴的‘活教育’,本质上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它是从‘目的论’上阐述的;第二句话,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是从‘课程论’叙述的;第三句话,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句话是从方法论上说的。倪谷音的‘愉快教育’,从酝酿到正式提出,大约有五年时间,最著名的就是挂在学校正门大厅的‘三个五’:教孩子五年,为他们想五十年,为国家、为民族想五百年。这‘三个五’,把倪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对育人的感悟,对学生的关怀,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曾经非常认真地研究过陈鹤琴和倪谷音,发现他俩在许多地方是相通的:

其一,尊重儿童。就是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一切从儿童的立场考虑问题。它是精髓。

其二,研究儿童。随时随地地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观察和思考他们向往哪些新鲜的东西?6岁至11岁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兴趣;对自我的提高,充满自信;对老师的表扬、鼓励和期盼,充满着渴望。

其三,要懂得孩子的天性。‘活教育’是什么?它强调孩子的天性。‘愉快教育’是什么?它也强调孩子的天性。那么,什么是孩子的天性?一是活泼、活跃,这两个‘活’要抓住;二是好奇、好问、好学,它是6岁~11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最大的特点。”

概括地说吧,‘愉快教育’是从‘活教育’演化而来的。它是一师附小的办学灵魂和思想精粹,也是学校的教育生命和特色风貌,更是留给学生的成长快乐和发展幸福。”鲁慧茹趣味盎然地说着。

听了慧茹的一番话,我也笑了:“其实,陈鹤琴的‘活教育’,倪谷音的‘愉快教育’,我都认真拜读过。给你这么画龙点睛地一讲,我真有豁然开朗之感。你在倪校长身边成长起来,你待她的感情,是亦师亦母。我想了解的是,倪校长提出愉快教育,其背景是什么?”

倪校长提出的‘愉快教育’,扎根于陈鹤琴奠定的肥沃土壤中。当然,倪谷音有自己的思想。回忆起来,其背景有三:

一是要适应社会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小学六年级升初中,恢复了升学考。伴随着这个升学考,小学阶段出现了名目繁多的考试。学生疲于招架。倪校长敏锐地发现,这样那样的考试,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与他们好奇好问的年龄特点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创造新的理念,有新的对策研究。

二是要研究怎么让孩子学得广泛一点。她有一个很朴素的思想,从幼儿园上来的学生,一定要把他们的知识面打得宽泛一点。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一定要打扎实。还有,读书时的心情一定要愉悦一点。读书本来就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校就是要创造以读书为乐的氛围。

三是让学生接受‘活’的教育。在倪谷音看来,富有时代特点的‘活’的教育是什么?那就是小学生不光要学好语数外,更应该关注科技、艺术、健身、人文、生活五大‘板块’。这‘五大板块’,一师附小至今还在用。它就是今天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的雏形。”鲁慧茹一口气道来,很兴奋,脸也微微红了起来。

我问:“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方方面面挥之不去的恶梦。作为‘愉快教育’的开创者,倪谷音的理念是超前的,那么你对此是怎么认识的?”

鲁慧茹思索了一会儿,语气沉稳地说:“倪校长提出愉快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不是在升学教育的模式上简单地修修补补。应该说,它是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重大改革:从培养人的基点出发,实施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并重的整体性人格教育。在上个世纪80年代,能提出这样高度的育人目标,其思想和境界,真的难能可贵。我是这样认识的:

其一,以往的教育改革,只强调认知目标,很少强调情感目标。其实,一个人从认同价值、产生动机、激励行为,并最终形成人格,其中贯穿的红线都需要依赖情感的作用。在距离今天将近30多年前,学校已经提出了情感教育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这种眼光与魄力,很了不起。

其二,愉快教育的‘愉快’与‘刻苦’并不矛盾。‘愉快’是什么?它是一种情绪反映,有了‘愉快’,它会通过大脑产生积极行为的动力;‘愉快’又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和点燃,它通过感官显现一种热情高昂的形态。那么,‘刻苦’是什么?它是一种意志品质,一种行为习惯。这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循环往复。对于小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愉快’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愉快教育对于今天的上海小学教育,无疑也是一股清新的春风。

其三,愉快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拥有幸福的童年。我们所说的‘幸福童年’,不是未来的,也不是空洞的,而是当下的,是现实的。它不否认良好的物质条件,更是指向精神层面的。它是一种身心愉快的体验,更是一种向往成长发展的心理满足。”

恰在这时,电话铃响了,鲁慧茹去接电话。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她打了几分钟电话回来后,依然能把话茬接下去,中间不打一点隔顿。看来,她有惊人的记忆力。

此时,我提了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问题:“倪校长开创了愉快教育,你和宋珠凤给予了继承与发展,特别是你做校长的时间很长,你给愉快教育赋予了怎样的新内容?”

慧茹有些腼腆,轻轻地说:“我牢牢记住了倪校长的初心和理念,又根据时代的变化,把愉快教育概括成‘三句话’:让每个孩子拥有愉快的童年;让每个孩子得到愉快的发展;为每个孩子提供优质服务。我的想法是,到了今天,愉快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在愉快中求发展,这个发展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充分显现。”

我又问:“能对‘三句话’解读一下吗?”

第一句话,要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想学’,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和习惯,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成就感,为自己感到自豪。

第二句话,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怎样让每个孩子有幸福的童年,能愉快地发展?孩子们在一师附小的五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感悟与体验:应该有一个幸福童年的美好过程;应该有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学校给他们夯实一个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基础;形成他们一生受用、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心,一种对学习与进步的追求与向往,一种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和执著;从价值取向而言,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有一种主动进步的冲动,并感受到学习是人要持续发展的一种根本需求。

第三句话,我想说的是,一师附小的每一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过不同的早期教育,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起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科课程,搭建更大的平台,为他们规划更明确的目标。当然,会有个别教师对‘衣服很挺括’‘头脑很活络’的孩子高看一眼。但是,我们学校强调‘每一个’,也就是必须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服务。什么是优质服务?有人认为优质资源是外在的,是物质的,我们承认物质是要考虑的,但我们更强调人文,更强调优质服务是教师的关心、支持、辅导与服务,是对孩子的充分关照,是对每个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当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时,教师应成为引路人、参谋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其合作者、服务者;当学生的学习取得进步时,教师应成为欣赏者、激励者。怎么欣赏与激励?就是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和表扬,多一点支持和肯定,多一点包容和欣赏。它,也是教师自己成长中的一种快乐。”讲到这儿,鲁慧茹朗声地笑了起来。

此时,慧茹又接连接了两个电话。看得出,她真的很忙。坐下后,她对我说:“王老师,真的很抱歉。”

慧茹,你一直跟着倪校长,是她手把手培养了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镌刻在你心底,最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我问。

好,给你讲个故事。”慧茹说。

故事:倪校长培养我成长

倪校长是严师,严得近乎于苛刻。怎么个严法?我那时是刚出校门的师范生,教的是语文。我每周有一节语文课是开放的,她都会请老教师来听课,并请老教师把听课的情况报告给她。我还是班主任,我写的班主任手册,她会亲自看,看了之后必有批语,然后逼着你去反思。她写的每段话,我一定要有交待,下周是一定要改进的。有时,我课上得不够好,她会盯着你重新上一遍;倘若再上得不好的话,她会严厉批评。那时的我,掉眼泪是经常的事。

在“严”的背后,倪校长又细心又体贴。我没有名正言顺地拜过师,吃的是杂家饭,但倪校长为我遍访名师,请来了校内外的老教师、老专家为我指导。每每老专家在为我辅导时,她会在边上看。这种满含温情的眼神,会使你的内心感觉温暖。倪校长在全校营造了一种对新教师成长很好的氛围。这种历练,对我的成长很有好处。

有一件事,我难以忘怀:大约在1984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带从三年级起到毕业的班级,前面带班的老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市优秀教师。我第一次接她的班,家长不答应了。他们纷纷写信给倪校长,说怎么能把一个很好的班级,交给一位黄毛丫头。倪校长把这封信压了下来,不给我看。她非常恳切地劝说家长们:“你们能不能给小青年教师一点机会?能不能给小青年教师一点信心?”而在我面前,倪校长千叮咛万嘱咐,“小鲁呵,我把这个班级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努力,要竭尽全力,不能有丝毫差错呀!”她的眼里,含着期望,分明是慈母般的关爱。

三年后,我带的班全新亮相。班上有80%的学生考上市西中学,家长们也刮目相看。我非常感动的是,班上的每位学生都送给我他们亲手做的小礼物。家长还为当年的“写信告状”道歉!这件事给予我的触动,终身难忘。从此,我获得了自信。之后带的班,一届比一届好。

听了慧茹的故事,我分享了她的快乐。

当问起宋校长,鲁慧茹如是说:“宋校长与倪校长一样,对己、对人都很严格,做事很严谨。看来,‘严’也是一师附小的传家宝。”

虔诚地坚守学校的精神家园

慧茹又去接了两个电话。乘此机会,我环视了她的办公室:在不大的房间内,所有的摆设都很简单,唯有两个大书橱摆了许多的书,显得耀眼。她的办公室,像她的人一样,简单、质朴。

话题很自然地聊到了,鲁慧茹是如何坚守学校文化的那一块精神园地?如何把一师附小所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俱进?

慧茹告诉我,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大厦所遮蔽,社会的嘈杂和人们的焦虑不断地蔓延。此时此刻,作为一名校长,应以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我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我问:“你把愉快教育的理念付诸实践,找到了哪些载体?”

她爽朗地笑了,说:“我找到了三个载体,给你说说。”

载体之一:愉快的儿童德育

儿童德育,其本质是探索儿童的成长规律。具体操作时,把握了两条,一是教育儿童,最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体验;二是教师的操作能够落到实处。

作为一所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在学生心灵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每个人据此行动的基本原则、理想、标准和生活态度。我们围绕“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五个主题词展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五个实物一一对应,比如:红星,对应“爱国爱校”;春风,对应“礼貌有序”;蜜蜂,对应“勤奋刻苦”;水晶,对应“诚实守信”;大雁,对应“团队互助”。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围绕“核心价值”“培养目标”“实践载体”,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是按照三个模块展开的。

第一模块 明理

比如,一年级“读童谣”,二年级“知礼仪”,三年级“颂经典”等等。以一年级“读童谣”为例,我们制定了十大基本礼仪,比如晨间礼仪、学习礼仪、交往礼仪、用餐礼仪……我们通过“读、吟、背、做、议”,让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能知晓这10个基本礼仪。

这10个基本礼仪,就是培养孩子的爱心、自尊和自信,它是每个孩子道德成长的起点。倪校长是非常强调情感教育的,唯有打开学生的“情感阀门”,教育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模块 实践载体

我们每个年级,都确定一个主题,比如:一年级“我入学、我快乐”;二年级“我入队,我光荣”;三年级“我十岁,我自信”;四年级“我阳刚,我聪慧”;五年级“我毕业,我感恩”。每个年级围绕主题体验4+1的实践,比如一年级除了读童谣还要认识老师,和同学交朋友,学会勤举手大声说,认真读。

以四年级“阳刚男孩”为例。这一时期,男孩和女孩都已经有朦胧的性别意识,学校会提出:男孩要有阳光男孩的“称号”!哗……全体男生都同意要。实践要求是:能学会呼叫队列;能主题演讲;策划小队活动;要有一次服务,比如为老师、为班级女孩、为家中弟妹等服务。这其中,最难的是队列行走和两分钟演讲。四年级学生练得很刻苦,最后都拿到阳光男孩称号。

我们提倡“阳光男孩”和“聪慧女孩”,本质上是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习惯。当然,在小队活动中展示才艺,在交流分享中提炼个性,也是我们的初衷之一。

第三模块 交流分享

能懂得交流分享,合作共赢,也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以五年级“我毕业、我感恩”为例,学校要求五年级学生:参加少年军校二日营活动,能自理生活;能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能设计一个感恩行动(比如栽树活动),为母校留下纪念;学做小议员,参与学校管理,为母校发展提个好建议等。

我们很清楚,通过这三个模块的设计,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形成与道德相关的基础性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这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尽管不是道德的全部,但却是道德的种子。这颗种子,到了中学生毕业之际,就能形成完整的道德品质的基础。

此时,我突然跳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慧茹,一师附小的德育很有特点,你能对附小学生的特点做个概括吗?”

也许,这个话题慧茹也感兴趣,她的声音突然提高了许多,说:“一师附小学生的特点,是阳光自信、活泼开朗、富有灵气、个性鲜明。这个看法,不仅仅我校教师有共识,无独有偶,贾志敏老师也有同感。上海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比赛上海赛区的选拔活动,每届比赛,一定放在一师附小;每次各区进入决赛的30多位教师,一定都是在一师附小借班上课的。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比赛,本质上是一师附小的大多数班级的一次精神面貌汇报。作为总评委之一的贾志敏,每次比赛结束后,都会兴奋地对我说:‘鲁校长,你的学生阳光、自信,他们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很会表达,而这种表达能力,绝非一天两天练成。’”

载体之二:愉快的学校校本课程

上海“二期课改”之后,小学也有了20%的自主时间可以开展学校校本课程。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思想,是从倪校长那儿承继下来。那就是:要给孩子学得宽泛一点,学有拓展;要让他们有兴趣地体验,学有收获;要让他们学会选择,全身心投入;而学习方式,要体现自主、自由、自信。

这样,我在2008年列了一个市级课题“让选择成就学习的快乐——拓展型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我的责任是,坚持愉快教育,根据时代的特点,有所拓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学校提出了“3、4、5”自主课程创新思想。

什么是“3”?它是谐音,“三节课是我的”,“三节课由我做主”(这三节课安排在周二下午,其中,一节是团队课,两节为自主选择课)。什么是“4”?它代表愉快教育的四个要素:热爱、美好、兴趣、创意。什么是“5”?它代表愉快教育的培养目标:美好的心灵;聪明的才干;健康的体魄;活泼的个性。怎么体现呢?那就是“五个学会”和“五种能力”。“五个学会”是:学会主动求知;学会关心助人;学会自觉健身;学会合作交往;学会担当责任。“五种能力”即:能上网学习;能双语交流;能动手制作;能歌舞弈棋;能游泳打球。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我们集聚了校内外的优质资源。

学校开发了科技、艺术、健身、人文、生活五大板块,约60多门自由选择的拓展课程。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在做法上有哪些创造呢?

第一,我们采取了“走班”上课的形式。每周二下午,场所是固定的,学生是走动的,而且学生是在非常期盼的心态下流动的。这个“走班”背后,我们有这些思考:一是这个走班,学生不光是跟老师学,还包括跟伙伴、跟同龄人学,跟高一级的学生学,跟不同学段的伙伴学;二是这种跨年级的不同伙伴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会培植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会促进全校学生,产生非常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二,学生有“菜单”可选择,不限于一次。

学校开的“菜单”很多,有汽车俱乐部、茶艺、围棋、农艺园、小厨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课程,也是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

我们开“菜单”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哪些兴趣可以持续发展,让他们将来到了中学,能知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特长在哪儿。小学生的这个“扬长”,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极有好处。

小孩子的兴趣,又是在发展变化中的,也必须是慢慢培养的。我们允许“改行”,允许有两次选择。当然,有个别学生的两次选择,我们也会开出升级提高班。

愉快的校本课程学习,在我看来,意图达到两种境界:其一,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主动的、有选择、能满足自己个性的美好享受过程。其二,体验到“我选择,我负责”的态度。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言放弃;既然选择了,就要让学生记住,当初自己兴趣产生的地点和场所在那儿。

载体之三:愉快的“学习设计”

我一路走来,体会到以往的教学比较注重学习形式、氛围、情景等等。最近这些年来,一师附小与愉快教育研究所一起合作研究“学习设计”。它是愉快教育的深化与完善,也是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更多地在学习者的主动性上下工夫,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历中,获得高层次的愉快体验。“学习设计”最核心的思想,它从原先课堂的“教学设计”转向“学习设计”。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学,以学定教。这一字之差,就从“学生的被动发展”转向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这个项目,2014年荣获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一等奖,非常不容易。

我们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一直在思考:学生在课堂里能改变多少?我们想到了非常关键的两条:

其一,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们采用了“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学习。什么是“学习任务单”?它是一种载体,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小方案。它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一步一步走的状况,它下放了课堂教学的重心,它把教师的“教”转化为任务单上的导语运用、线索提供、温馨提示、学习小窍门传递等。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算、评、议”,或独立进行,或小组合作学习,人人都动起来。

举个例子,老师们为了让学生认识三千米,运算14元的出租车起步价,设计了一个任务:“从学校到上海市展览中心,大约是三公里。你能否带领来互访的外省市伙伴,去展览中心看画展?交通费用不能超过打的起步价14元。”学生会自学,也会讨论学习。这三公里,有几条线好路走?比较一下哪条线路最合算、最科学?倘若碰到红灯太多,人流拥挤,堵车了又怎么办?……学生们自己学习计算,小组讨论比较,遴选最佳方案,还有的学生做回家作业,干脆与父亲一道,实地走一次。这样的一张任务单,背后的本质是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有自学,有讨论学,有实地考察等等。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学习是校内校外的结合,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学生整个地发动起来了,自主、自由地进入了学习过程,减少了当听众和陪客的角色。

其二,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我们采用了“学习反馈表”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换句话说,每个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之后,都会拿到“单元学习自我回顾”(又称“学习反馈表”)。第一步,先让学生评一评。你对单元学习总体感觉如何?你觉得满意的地方在哪儿?你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儿?第二步,请学生查一查。即检查自己在单元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哪些?第三步,让学生想一想,问一问。你觉得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你希望老师给你提供哪些学习内容、学习资源?

有了这种“学习反馈”,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了然于胸。尤其是辅导“学习困难生”和“资优生”,可以有的放矢。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各种需求,教师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因材施教。

学校开展“学习设计”,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强化,并成为一种内在的行为动力,学生有强烈的成长热情和积极正能量。学生至少出现了“三个变化”:

变化之一,课堂学习氛围更为浓厚。整个课堂,变得更有生命活力:由表面的活泼热闹走向真实生动的习得;由被动的发言回答走向主动的讨论交流;由统一的命题学习走向多样的分层递进。

变化之二,教师的专业提升更为显现。教师能做更多的学情分析:已知的可以省略,能知的加以引导,难以认知的重点讨论讲解。教师的教,更有指导性和策略性。

变化之三,学生的主动学习更为充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经历好比是既“好吃”又有“营养”的大餐,学生的学习经历是一次知识的发现和探索的愉快旅程。

鲁慧茹几十年如一日满足于从容淡定、质朴无华的校园生活,她一如既往地看重并从事着愉快教育的事业,在此过程中,她感觉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历史责任的某种统一。她在精神上始终是充实的、丰满的,她的不倦探索和不断创新,是出于她的性格使然,更是一种精神情怀。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她的生命的疆域,是尤其的伟岸宽广。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18年3A刊,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